观赏鱼锚头鳋病简介
观赏鱼锚头鳋病简介
观赏鱼锚头鳋病又名针虫病、铁锚虫病,其病原体为锚头鳋。锚头鳋寄生在鱼体上可分为“童虫”、“壮虫”、“老虫”三个阶段。
童虫一般2~3天后便可发育为壮虫。壮虫体粗壮,手触之可竖起,肉眼可看到肠管不断蠕动,体后挂有一对绿色的卵囊。老虫体色混浊,体软,手拨动时无弹性,无卵囊,虫体常附。生很多累枝虫一类的原生动物,这时虫体己接近死亡。锚头鳋在水温25~37℃时只能活20天左右;在春、秋季则可活一个月或稍长。秋末感染的锚头鳋,有少数能在鱼体上越冬,大多数在冬季死亡。
一、症状
锚头鳋病的发生,有急性和慢性两种不同的类型。
急性感染时,能使鱼在短时期内大量死亡。
由于大量的
第五桡足幼体感染鱼体,破坏鱼体组织,同时又大量吸收寄主营养,使鱼呈现急躁不安,甚至缓慢游于水面,不摄食,造成大量死亡。
慢性感染常因寄生部位的周围组织发炎红肿或组织坏死,水霉菌和细菌侵入伤口,引起其他炎症的并发症。
虫体露出鱼体皮肤外的部分,常有原生动物及藻类附生,似一束束灰色的棉絮,故有称之为“蓑衣病”。
在此情况下,影响病鱼的活动能力,同时寄生虫又吸取寄主营养,使鱼体极度瘦弱,造成病鱼慢慢死亡。
锚头鳋适温性广,为12~33℃。因此观赏鱼周年均有可能感染此疾病。
二、防治方法
可用百万分之零点三至零点五敌百虫溶液杀死锚头鳋幼虫,每隔半月一次,病鱼还可用百万分之五至八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。
鱼锚头鳋病
鱼锚头鳋病,①病原:
多态锚头鳋、草鱼锚头鳋、鲤锚头鳋。
②危害与流行情况:对淡水鱼类各龄鱼都可危害,其中以鱼种受害最严重,即能引起病鱼死亡;对2龄以上的鱼一般虽不引起大量死亡,但影响鱼体生长、繁殖及商品价值。
锚头鳋在水温12-33℃都可以繁殖,故该病主要流行于校热的天气。
此病感染率高,感染强度大,流行季节长,为主要鱼病之一。
③症状:锚头鳋寄生在鲢、鳙鱼等鳞片较小的鱼体表,可引起周围组织红肿发炎,形成石榴子般的红斑;寄生在草、鲤鱼等披有较大鳞片的鱼的皮肤上,寄生部位的鳞片被“蛀”成缺口,鳞片的色泽较淡,在虫体寄生处亦出现充血的红斑,但肿胀一般不明显。
大量寄生时病鱼呈现不安、食欲减退、鱼体消瘦、游动缓慢等症状,甚则死亡。
由于虫体前端钻在寄主组织内,后半段露在鱼体外,老虫的体表又常有大量累枝虫、钟虫等附生,因此严重时,鱼体上似披着蓑扩衣.故有“蓑衣病”之称
④防治方法
a.全池泼撒90%晶体敌百虫,使池水成0.3-0.7
g/m³浓度,杀死池中锚头鳋的幼虫。
根据锚头鳋的寿命及繁殖特点,须连续下药2-3次,每次间隔的天数随水温而定,水温高时,间隔的时间为7d。
b.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。
根据草鱼和鲢、鳙鱼对高锰酸钾的耐药性不同,宜分别处理。
对病草鱼,在水温15-20℃时用20
g/m³浓度,水温21-30°C时用10
g/m³浓度,药浴1.5-2
h;对患病鲢、鳙鱼,在水温10°C以下时用33g/m³浓度,10-20°C时用20
g/m³浓度,20-30℃时用12.5
g/m³浓度,30°C以上则用10
g/m³浓度,药浴
1h,均可杀死锚头鳋的幼虫和成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