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赏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因分析
观赏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因分析
观赏鱼细菌性败血症主要在我国的华南地区比较流行,4月初至12月底是该病最为流行的时候。观赏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、河弧菌、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。那么究竟有哪些原因会造成该病呢?
一、水环境
过去稀养状态下,生态指标相对合理,鱼类很少得病,而高密度情况下各种鱼病频发,因此可以说水质恶化是促成各种鱼病的外部生态条件。而且水质好坏也关系到鱼产量的高低、鱼产品品质、口感。
二、营养失衡
池塘养鱼通常是投喂配合饲料,长期投喂某一种营养不全面、过量添加激素类、氨基酸不平衡、或者矿物质、维生素缺乏的饲料,以及投喂携带病原体和有害物的饲料,都会使鱼患上营养性疾病。
三、滥用药
随着池塘养鱼单产的提高,鱼池条件电日趋恶化,鱼池不断淤浅,鱼类病害逐年增多,且蔓延速度加快,发病范围广。
而多数养殖者对于使用的药物成分、性能了解甚少或基本不了解,就大剂量地、盲目地、频繁地使用,进一步污染水体,加大了鱼类的抗药性。
有机物的成份本身就十分复杂,加上各种成份药物频繁使用,上一次药物尚未降解,新一轮药物又施人,造成药物间复杂的合成反应,其药残生成物往往对鱼产生严重毒副作用。
很多育苗场家在育苗过程中,就使种苗一直浸泡在药水中,一旦种苗染上疾病,再用药时,病菌已经产生抗药性,就得加大用药剂量。
造成滥用药的另一因素是,渔药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,使许多渔药不标明主要成份,用法或用量不清楚,从而使整个渔药市场混乱。
四、近亲繁育
近亲繁育的鱼种,先天免疫功能欠缺,是细菌性败血症发病的另一重要因素。养殖近亲子代鱼类,常常染病,防治效果差,死亡率高,生长异常。
五、防范不当和外来病原体入侵
据统计,防范意识不强而被动受染患病占流行发病的20%以上,发病池水滥排、死鱼滥弃,捞鱼网具不消毒,雨水冲刷病原流入都是传播致病因素。如近年来养殖品种的不断增加,从国外引进的许多新品种带来的病害,造成防不胜防、无法控制的局面,这是因为一些养殖单位缺乏必要的鱼病检疫手段,在引种的同时,也将病害带人本地区,给养殖带来严重的后果。
观赏鱼气泡病的病因分析
水族养殖的气泡病,是因水中气体饱和,造成饲养鱼只生病,严重急症时可能会死亡,是一种有致命性的疾病,所以有饲养水族的饲主,应该注意小心。
一、气体过饱
由於水中某种气体过饱和,鱼的肠道出现气泡,或体表、鳃上附着着许多小气泡,使鱼体上浮或游动失去平衡,严重时可引起大量死亡,这种病主要危害鱼苗。
二、肥料致病
池塘、鱼缸中施放过多未发酵肥料,生肥在池塘、鱼缸底部分解放出甲烷和硫化氢的小气泡,鱼苗误当食物吞入。气泡在肠内积累较多时,加之硫化氢等对鱼苗有毒,使鱼体上浮,失去下沉的控制力。
三、氧量过饱
病因是水体中某些气体的含量达到过饱和而引起,如水中含氧量达14.4毫克/升,即饱和度为192%时,体长1厘米的鱼苗便可发生气泡病。
四、产生本病
溶氧量过饱和常见於夏季高水温期,再加上水中植物性浮游生物太多,经日光照射下,这些植物行光合作用,产生大量氧气,而产生本病
五、溶氧过高
一般溶氧之饱和度高於125%被认为是有危险性,若高於300%则有致死性,饲养者,不得不甚。
观赏鱼真菌感染的病因分析
观赏鱼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水霉菌、棉霉菌等。通常观赏鱼感染了真菌后,会在感染部位长出一层“白毛”,而观赏鱼的真菌感染是观赏鱼的一种常见病。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观赏鱼感染真菌的呢?
通常是捕捉、搬运时操作不小心擦伤皮肤,鳞片脱落,或因寄生虫破坏表皮,或因水温过低冻伤皮肤,以致水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而感染,霉菌从鱼体伤口侵入后,吸取皮肤组织细胞内的营养物质,并迅速地向体外生长。
病初,肉眼不易辨别出特殊症状,当肉眼已能看出症状时,菌丝己向内深入肌肉,向外生长成棉毛状菌丝,故称为*生毛“。
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,使组织坏死,失去应有的体表光泽,随后活动迟钝,常呈呆滞状浮在水面,同时鱼食欲减退,游动失常,最后死亡。
在鱼卵孵化过程中也常发生肤霉病感染,菌丝侵入卵膜,在卵膜外面着生菌丝,逐渐覆盖其它鱼卵,严重时发霉的鱼卵会将霉菌传播给附近的健康卵,使胚胎在孵化过程中死亡,大大降低孵化率。
此外,七彩神仙鱼感染霉菌的程度还与其光照时间的长短有关,较长时间不照光或光照不足,都有利于霉菌的大量孳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