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赏鱼黑死病的病因分析
观赏鱼黑死病的病因分析
黑死病的准确名称是鼠疫,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,而观赏鱼的黑死病主要是由于鱼体逐渐变黑而得名。究竟黑死病是不是我们传统说法上的鼠疫呢?
台湾的研究成果认为,黑死病“经由成鱼之分泌物的途径,由成鱼传染给仔鱼的方式,这种传染方式几乎是代代相传的”,这种说法可能是臆测出来的,因为如果代代相传,要连续观测到几代七彩都患上黑死病,这种观测有人进行过吗?而且,七彩患上黑死病后,别说繁殖后代,就是自身保命都很困难。如果说是在七彩被治愈后进行的繁殖,有什么能够证明亲鱼仍然带有黑死病的病毒或细菌呢?
七彩发黑多发生在新鱼身上,养两三个月以上的七彩只要水质良好,可能得其他病,但很少得黑死病。只要不用“活水”接收,新彩几乎百分之百都要患上“黑死病”,或者换水时使用“死水”量过大,旧彩也会得“黑死病”,如果你敢用未经晾晒的自来水直接养彩,彩会无一例外地全部患上黑死病。这说明,所谓的黑死病很可能是一种“新水综合症”。
观赏鱼结核病的病因分析
观赏鱼结核病被认为是目前观赏鱼的头号慢性病之一,由于该病一旦发现的较晚没有及时治疗的话,就很难治愈,并且病死率也非常高。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观赏鱼患上结核病的呢?
紧迫与疾病易感性紧迫降低了鱼只的免疫系统,造成容易罹患鱼结核病。不良的水质会导致鱼只紧迫并且造成疾病。然而因恐惧有诱发的心理紧迫,也会抑制鱼只的免疫系统。举例来说,曾有研究人员以降低水位达六个小时的方式来造成鲶鱼紧迫,水位低至虽然鱼只仍在水下但无法保持正常的方向。然后研究人员把会造成“白点病”的多子小瓜虫加入缸中,六天以后,曾受紧迫的鱼只比控制组多出了27%的白点病感染。
紧迫会严重减弱鱼只的免疫系统。研究人员曾将两只虹鳟放入无处躲藏的小缸来紧迫鱼只,这两只发生激烈的打斗直到其中的一只取得优势地位。在之后的四个星期实验中,优势的那只鱼在缸中自由的游动,位卑的那只鱼则保持顺从。位卑的虹鳟虽然会吃,但尺寸成长仅有优势虹鳟伙伴的1/3。更重要的是,位卑那只鱼的免疫系统遭到蹂躏。
观赏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因分析
观赏鱼细菌性败血症主要在我国的华南地区比较流行,4月初至12月底是该病最为流行的时候。观赏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、河弧菌、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。那么究竟有哪些原因会造成该病呢?
一、水环境
过去稀养状态下,生态指标相对合理,鱼类很少得病,而高密度情况下各种鱼病频发,因此可以说水质恶化是促成各种鱼病的外部生态条件。而且水质好坏也关系到鱼产量的高低、鱼产品品质、口感。
二、营养失衡
池塘养鱼通常是投喂配合饲料,长期投喂某一种营养不全面、过量添加激素类、氨基酸不平衡、或者矿物质、维生素缺乏的饲料,以及投喂携带病原体和有害物的饲料,都会使鱼患上营养性疾病。
三、滥用药
随着池塘养鱼单产的提高,鱼池条件电日趋恶化,鱼池不断淤浅,鱼类病害逐年增多,且蔓延速度加快,发病范围广。
而多数养殖者对于使用的药物成分、性能了解甚少或基本不了解,就大剂量地、盲目地、频繁地使用,进一步污染水体,加大了鱼类的抗药性。
有机物的成份本身就十分复杂,加上各种成份药物频繁使用,上一次药物尚未降解,新一轮药物又施人,造成药物间复杂的合成反应,其药残生成物往往对鱼产生严重毒副作用。
很多育苗场家在育苗过程中,就使种苗一直浸泡在药水中,一旦种苗染上疾病,再用药时,病菌已经产生抗药性,就得加大用药剂量。
造成滥用药的另一因素是,渔药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,使许多渔药不标明主要成份,用法或用量不清楚,从而使整个渔药市场混乱。
四、近亲繁育
近亲繁育的鱼种,先天免疫功能欠缺,是细菌性败血症发病的另一重要因素。养殖近亲子代鱼类,常常染病,防治效果差,死亡率高,生长异常。
五、防范不当和外来病原体入侵
据统计,防范意识不强而被动受染患病占流行发病的20%以上,发病池水滥排、死鱼滥弃,捞鱼网具不消毒,雨水冲刷病原流入都是传播致病因素。如近年来养殖品种的不断增加,从国外引进的许多新品种带来的病害,造成防不胜防、无法控制的局面,这是因为一些养殖单位缺乏必要的鱼病检疫手段,在引种的同时,也将病害带人本地区,给养殖带来严重的后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