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龟体内寄生虫
乌龟体内寄生虫
乌龟体内寄生虫,体内寄生虫病是龟进食时,将各种寄生虫的卵、虫体带人体内,寄生于龟的肠、胃、肺、肝等部位。报道的寄生虫种类有盾腹吸虫、血簇虫、锥虫、吊钟虫、隐孢球虫、线虫和棘头虫等。周婷1998年报道,凹甲陆龟随粪便排出的白色细长虫体是直刺颚口线虫。A.C.Highfield2003年报道,陆栖龟容易感染蛔虫和蛲虫,它们都是常见的肠道寄生虫。J.G.福克斯和B.J.科恩1987年报道,水栖龟类最易感染棘头虫。体内寄生虫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,其中夏季发病较高,各种生态类型的龟类都有感染寄生虫的病例。

乌龟体内寄生虫症状
病龟期初体表无特别明显异常症状,活动、吃食都正常。当环境差、体质差、有应激反应时,龟才会出现一些特征,如外形消瘦、嗜睡、厌食、脱水和腹泻,也有些个体到死亡前也无症状表现出来。曾解剖一只外表无异常突然死亡的中华花龟,发现其肠道被寄生虫塞满。
乌龟体内寄生虫治疗方法
刚刚引进的野生龟应单独饲养,喂广谱抗寄生虫药,如肠虫清、左咪唑等。
(l)张景春2004年报道,按龟体重每500克用左旋咪唑80毫克拌入饲料中投喂。按龟体重每500克用驱蛔灵0.25克拌入饲料。按龟体重每500克用硫双二氯粉100毫克拌人饲料。
(2)戴庶2001年报道,对线虫可口服甲苯咪唑(剂量为每千克龟服20-25毫克);噻苯达唑(剂量为每千克龟服50-100毫克)。
(3)
J,G.福克斯和B.J.科恩1987年报道,治疗棘头虫的安全有效药物为磷酸左咪唑(腹腔注射剂量为每千克龟8毫克)、盐酸左咪唑(每千克龟腹腔注射5毫克,2-3周后重复1次)。治疗阿米巴原虫的首选药是甲硝哒唑,每次剂量为100-250毫克/千克。
(4)ChrisTabaka在2005年“龟护理及兽医护理工作坊”培训班讲义中讲授了一些药物治疗方法。
①芬苯哒唑具有抗虫范围广功效,如线虫和蛔虫,但容易产生耐药性。剂量为每两周25-100毫克/千克。
②阿苯哒唑通常治疗蛔虫效果较好,剂量为50毫克/千克。
③吡喹酮对绦虫和吸虫有效,剂量为每14天重复使用8毫克/千克。
④噻嘧啶对线虫有效,对过多的蛲虫和圆线虫具有一定效果,剂量为每10天重复使用5毫克/千克。
⑤灭滴灵对内阿米巴和六鞭毛虫等各种原生物感染非常有效。剂量为每14天25-100毫克/千克。剂量过多时,龟神经系统受损,可引起死亡。
(5)2006年麻武仁等报道了陆龟蛔虫病诊治病例,治疗方法使用芬苯哒唑,50毫克/千克,或盐酸左旋咪唑10毫克/千克,依维菌素不能用于陆龟的驱虫。
乌龟蜱等寄生虫
乌龟蜱等寄生虫,水栖龟类、半水栖龟类、陆栖龟类因野外生活环境有寄生虫而感染。蜱、螨和蚤等寄生虫常常寄生于龟类体表。体外寄生虫通常在春、夏和秋季发病,野生龟类发病率较高,人工饲养环境下,发病率低,危害较小。螨类和蜱类是龟类最为常见的体外寄生虫,可直接造成失血或间接传播病原。
乌龟蜱等寄生虫症状

在龟体表面肉眼能直接看到虫体,它们常寄生在龟的四肢腋、胯、颈窝柔软部位。染病龟通常消瘦,部分个体停食。
乌龟蜱等寄生虫治疗方法
(1)龟体表面的蜱类等寄生虫可直接摘除。对新引进的龟做全身检查,尤其是四肢、颈窝、胯和腋等部位。也可用I%敌百虫溶液浸洗,连续两天。
(2)王兴福等1998年报道,将倍特
(btox)稀释成2.5-3.0毫克/升浸泡四爪陆龟1-3分钟,可有效杀死扇头蜱(硬蜱的一种),对四爪陆龟无副作用。用2.5毫克/升药浴1-3分钟后12小时,扇头蜱全部死亡并脱落。
(3)杨先乐2000年介绍,用75%的酒精涂抹患处,若眼部被蜱螨感染,可用水冲洗或滴入刺激性较小的眼药水,如氯霉素、磺胺等。
乌龟蔓足类寄生虫
海产龟类的甲壳上易有大量的藤壶、茗荷儿等蔓足类。丛珊等1997年报道,最多一只螨龟背甲上有60多枚龟藤壶,最少也有3-5枚。龟甲上有大量寄生物对龟来说是严重负担,不但降低游速,而且细菌、透过藤壶侵扰过的甲壳,真菌等病原体可以乘虚而入,感染龟体。
乌龟蔓足类寄生虫症状
龟背甲上肉眼即可看见藤壶等寄生物。
乌龟蔓足类寄生虫治疗方法
朱龙2005年报道,单纯的寄生物对龟体并没有什么危害,只有病原体入侵后才会引起并发症。对于藤壶、茗荷儿的寄生,可以将龟置于日光下曝晒3-5小时(曝晒时要经常在头部、鼻孔及眼周围洒水)后,将龟放入注满淡水的饲养池中饲养2-3天,这些寄生物即可死亡。
乌龟寄生虫病
乌龟寄生虫病,肉眼能见到病龟的四肢、背、腹甲、颈部等处呈现一簇簇白毛,严重时全身呈灰白色。如用显微镜检查白毛,可以辨认是钟形虫类的原生动物附在龟体表形成的,而不是菌丝体。这点与白斑病、肤霉病有显著区别。
(2)防治方法:
高锰酸钾1%浓度涂抹:每天一次,涂抹后经过30~40分钟放隔离池。连续涂抹两次,此法能杀死附着虫体。
食盐水2.5%浓度浸洗:水温10℃~32℃,浸洗龟体10~20分钟。每天一次,连续2天,可杀灭虫体。
硫酸铜浸洗:硫酸铜0.08克溶于1升水中,浸洗20~30分钟,可以彻底杀灭虫体。
2.血簇虫病
血簇虫感染强度不高,一般外表难以发现症状。从血液染色涂片可见,被感染的红细胞内常挤满了血簇虫,红细胞的核被挤到一边,细胞严重膨大、变形,失去正常生理功能;特别是当血簇虫在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时,会造成红细胞大量解体,外周血中出现许多幼红细胞,这是一种代偿性增生。白细胞表面常能看到许多伪足状突起,表明其生理活动增强。
(2)防治方法:
消除池底过多淤泥,并进行消毒。
由于血簇虫必须通过水蛭完成生活史,因此及时杀灭水蛭,可预防此类疾病发生。